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“神经末梢”。春秋乡以党建为引领,以“无事”找书记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为抓手,通过创新开展“五个一”治理模式,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,并以该乡胜利村杨庄组为示范引领,努力打造“风华杨庄”村庄文化品牌,探索党建引领下村庄治理新模式。
一份村规民约:共商共守,落地生根。村规民约是村庄治理的基石。2024年初,春秋乡胜利村在全村21个村民组陆续开展了村规民约商讨、制定小组会,乡包村领导、驻村工作队、村两委干部、党员以及村民代表们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,各抒己见,共商村规。经过多轮讨论与修订,村规民约得以完善,并在11月顺利通过了村民代表大会的表决,后报乡备案。为使《村规民约》能够落到实处、约出实效,一是把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短句,配合生动的动画做成双语彩绘上墙。二是为每户发放《村规民约》明白纸,在各户显要位置摆放,方便平时牢记。在落实方面,胜利村通过建立完善奖惩机制,定期开展评比,对执行好的群众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,对违反和破坏村规民约的群众进行教育,实实在在地让村规民约在胜利村落地生根,成为提升群众文化修养的重要抓手。
一则家风家训:传承文明,弘扬正气。家风连着民风,民风连着社风。春秋乡坚持把家风家训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通过深入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家规家训,让家风家训从族谱里走出来,进广场、入家庭。例如在胜利村杨庄组在开展试点工作时,发掘到该庄群众在族谱中写入了“十二荣,十二耻”,并立为杨氏家风家训,它告诫后人要恪守道德底线,弘扬正气。胜利村便将杨氏家风家训以墙绘的形式放在村庄醒目位置,提升村民的荣誉感、自豪感,从而明确价值观念,帮助家族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。通过以家规家训进万家为切入点,全方位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,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、自我教育实效,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,让更多的家庭共建共享,共创美好生活,为乡村振兴提供道德滋养、精神动力和良好的人文环境。
一支先锋队伍:亮身份、作表率、见行动。走进胜利村杨庄组,就能看到很多家门口都悬挂着“党员家庭”、“退役军人户”、“美丽家庭”以及“星级文明户”身份标识牌。一块牌子代表着一个身份,一块门牌就是一份责任。挂牌户紧紧围绕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作出具体承诺,激励着他们严格规范自身言行、主动奉献作为。这是胜利村统一设计、制作的,在“身份牌”的激励下,广大群众都能自觉的做好人居环境整治、秋收秋种、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。2024年10月,胜利村积极组织辖区内党员户、退役军人等开展“亮身份、作表率、见行动”活动,在活动中真正实现挂一户牌子、亮一户身份、带动一片发展的意义。截至目前,胜利村在杨庄组已悬挂首批标识牌13块,后续将在全村进行推广。2024年10月底,在秋收秋种工作中,杨庄组党员户、退役军人户纷纷主动站出来,自觉认领责任田,对村庄庄前屋后的空闲耕地全部栽种油菜和小麦,截至目前,杨庄组没有一块闲置耕地。
一个议事小组:共商共解,化解矛盾。顺应民意,搭建议事平台。为方便群众议事,通过征求村民意见并结合实际,胜利村两委购置了1套休闲桌椅,放置在杨庄组一棵大树下,并悬挂上“议事之角 聊天叙事”的标识牌,搭建起了议事之角这一议事平台。建立机制,保障长效运维。胜利村为“议事之角”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,通过每家每户选取一名代表,明确议事范围、议事程序,完善投票机制,落实监督和执行,确保“议事之角”长效运维。共商共解,发挥议事成效。2024年9月,胜利村开展耕地找回工作,位于杨庄组西侧有30余亩耕地需要找回,胜利村两委和杨庄组村民坐到议事之角共同商讨推进事宜,杨庄组组长和党员代表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找回耕地工作,并且当场承诺找回后的栽种工作,解决谁来种的难题。“议事之角”设置以来,已经解决村内项目规划群众问题5个,调解群众纠纷3起,“议事之角”将群众议事与村民自治、矛盾调解有机结合,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反映问题解决问题,合理、合法、妥善化解邻里的家事、土地等方面矛盾纠纷,坚持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乡。
一份家庭承诺:深度参与,共同监督。为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度和责任感,胜利村在杨庄组召开村民小组会,讨论和通过《杨庄组家庭文明承诺书》,在承诺书里,对村规民约、家风家训、门前三包、文明议事和倡导移风易俗等方面进行具体描述和约束,每家每户当场签订,并承诺自觉遵守。承诺书一式三份,分别由农户、村民组长和村委会保管。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村民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目标,还形成了村组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。
通过“五个一”治理机制的实施,杨庄组在党建引领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村民们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显著增强,村庄治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。下一步,该乡将在在全乡逐步深化“五个一”治理机制的应用和推广,有效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